SSM笔记(一)Spring基础

点击查看源网页
建议: 对Java开发还不是很熟悉的同学,最好先花费半个月到一个月时间大量地去编写小项目,不推荐一口气学完,后面的内容相比前面的内容几乎是降维打击,一口气学完很容易忘记之前所学的基础知识,尤其是JavaSE阶段的内容。
Spring框架技术
恭喜各位顺利进入到SSM(Spring+SpringMVC+Mybatis)阶段的学习,也算是成功出了Java新手村,由于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Mybatis了,因此,本期教程的时间安排相比之前会更短一些。从这里开始,很多的概念理解起来就稍微有一点难度了,因为你们没有接触过企业开发场景,很难体会到那种思想带来的好处,甚至到后期接触到的几乎都是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理论实现的框架(当下最热门最前沿的技术)逐渐不再是和计算机基础相关联,而是和怎么高效干活相关了。
在JavaWeb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如何使用Java进行Web应用程序开发,我们现在已经具有搭建Web网站的能力,但是,我们在开发的过程中,发现存在诸多的不便,在最后的图书管理系统编程实战中,我们发现虽然我们思路很清晰,知道如何编写对应的接口,但是这样的开发效率,实在是太慢了,并且对于对象创建的管理,存在诸多的不妥之处,因此,我们要去继续学习更多的框架技术,来简化和规范我们的Java开发。
Spring就是这样的一个框架(文档:https://docs.spring.io/spring-framework/docs/5.2.13.RELEASE/spring-framework-reference/),它就是为了简化开发而生,它是轻量级的IoC和AOP的容器框架,主要是针对JavaBean的生命周期进行管理的轻量级容器,并且它的生态已经发展得极为庞大。那么,首先一问,什么是IoC和AOP,什么又是JavaBean呢?只是听起来满满的高级感,实际上没有多高级(很多东西都是这样,名字听起来很牛,实际上只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东西)
因此,一切的一切,我们还要从JavaBean说起,从这颗豆子生根发芽开始。
什么是JavaBean
JavaBean就是有一定规范的Java实体类,跟普通类差不多,不同的是类内部提供了一些公共的方法以便外界对该对象内部属性进行操作,比如set、get操作,实际上,就是我们之前一直在用的:
它的所有属性都是private,所有的属性都可以通过get/set方法进行访问,同时还需要有一个无参构造(默认就有)
因此我们之前编写的很多类,其实都可以是一个JavaBean。
IoC理论基础
在我们之前的图书管理系统Web应用程序中,我们发现,整个程序其实是依靠各个部分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一个操作,比如要展示借阅信息列表,那么首先需要使用Servlet进行请求和响应的数据处理,然后请求的数据全部交给对应的Service(业务层)来处理,当Service发现要从数据库中获取数据时,再向对应的Mapper发起请求。
它们之间就像连接在一起的齿轮,谁也离不开谁:

img
就像一个团队,每个人的分工都很明确,流水线上的一套操作必须环环相扣,这是一种高度耦合的体系。
虽然这样的体系逻辑非常清晰,整个流程也能够让人快速了解,但是这样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时代实际上是一个软件项目高速迭代的时代,我们发现很多App三天两头隔三差五地就更新,而且是什么功能当下最火,就马不停蹄地进行跟进开发,因此,就很容易出现,之前写好的代码,实现的功能,需要全部推翻,改成新的功能,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去修改某些流水线上的模块,但是这样一修改,会直接导致整个流水线的引用关系大面积更新。
就像我不想用这个Service实现类了,我想使用其他的实现类用不同的逻辑做这些功能,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只能每个类都去挨个进行修改,当项目特别庞大时,光是改个类名就够你改一天。
因此,高耦合度带来的缺点是很明显的,也是现代软件开发中很致命的问题。如果要改善这种情况,我们只能将各个模块进行解耦,让各个模块之间的依赖性不再那么地强。也就是说,Service的实现类,不再由我们决定,而是让程序自己决定,所有的实现类对象,全部交给程序来管理,所有对象之间的关系,也由程序来动态决定,这样就引入了IoC理论。
IOC是Inversion of Control的缩写,翻译为:“控制反转”,把复杂系统分解成相互合作的对象,这些对象类通过封装以后,内部实现对外部是透明的,从而降低了解决问题的复杂度,而且可以灵活地被重用和扩展。

img
我们可以将对象交给IoC容器进行管理,比如当我们需要一个接口的实现时,由它根据配置文件来决定到底给我们哪一个实现类,这样,我们就可以不用再关心我们要去使用哪一个实现类了,我们只需要关心,给到我的一定是一个可以正常使用的实现类,能用就完事了,反正接口定义了啥,我只管调,这样,我们就可以放心地让一个人去写视图层的代码,一个人去写业务层的代码,开发效率那是高的一匹啊。
高内聚,低耦合,是现代软件的开发的设计目标,而Spring框架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IoC容器进行对象的管理。
使用IoC容器
首先一定要明确,使用Spring首要目的是为了使得软件项目进行解耦,而不是为了去简化代码!
Spring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框架,它实际上包含了很多的模块:

点击查看源网页
而我们首先要去学习的就是Core Container,也就是核心容器模块。
Spring是一个非入侵式的框架,就像一个工具库一样,因此,我们只需要直接导入其依赖就可以使用了。
第一个Spring项目
我们创建一个新的Maven项目,并导入Spring框架的依赖,Spring框架的坐标:
接着在resource中创建一个Spring配置文件,命名为test.xml,直接右键点击即可创建:
最后,在主方法中编写:
这样,一个最基本的Spring项目就创建完成了,接着我们来看看如何向IoC容器中注册JavaBean,首先创建一个Student类:
然后在配置文件中添加这个bean:
现在,这个对象不需要我们再去生成了,而是由IoC容器来提供:
实际上,这里得到的Student对象是由Spring通过反射机制帮助我们创建的,初学者会非常疑惑,为什么要这样来创建对象,我们直接new一个它不香吗?为什么要交给IoC容器管理呢?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再慢慢进行体会。
将JavaBean交给IoC容器管理
通过前面的例子,我们发现只要将我们创建好的JavaBean通过配置文件编写,即可将其交给IoC容器进行管理,那么,我们来看看,一个JavaBean的详细配置:
其中
name
属性(也可以是id
属性),全局唯一,不可出现重复的名称,我们发现,之前其实就是通过Bean的名称来向IoC容器索要对应的对象,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取。我们现在在主方法中连续获取两个对象:
我们发现两次获取到的实际上是同一个对象,也就是说,默认情况下,通过IoC容器进行管理的JavaBean是单例模式的,无论怎么获取始终为那一个对象,那么如何进行修改呢?只需要修改其作用域即可,添加
scope
属性:通过将其设定为
prototype
(原型模式)来使得其每次都会创建一个新的对象。我们接着来观察一下,这两种模式下Bean的生命周期,我们给构造方法添加一个输出:接着我们在mian方法中打上断点来查看对象分别是在什么时候被构造的。
我们发现,当Bean的作用域为单例模式,那么它会在一开始就被创建,而处于原型模式下,只有在获取时才会被创建,也就是说,单例模式下,Bean会被IoC容器存储,只要容器没有被销毁,那么此对象将一直存在,而原型模式才是相当于直接new了一个对象,并不会被保存。
我们还可以通过配置文件,告诉创建一个对象需要执行此初始化方法,以及销毁一个对象的销毁方法:
最后在XML文件中编写配置:
接下来测试一下即可。
我们还可以手动指定Bean的加载顺序,若某个Bean需要保证一定在另一个Bean加载之前加载,那么就可以使用
depend-on
属性。依赖注入DI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如何注册和使用一个Bean,那么,如何向Bean的成员属性进行赋值呢?也就是说,IoC在创建对象时,需要将我们预先给定的属性注入到对象中,非常简单,我们可以使用
property
标签来实现,但是一定注意,此属性必须存在一个set方法,否则无法赋值:最后测试是否能够成功将属性注入到我们的对象中:
那么,如果成员属性是一个非基本类型非String的对象类型,我们该怎么注入呢?
我们只需要将对应的类型也注册为bean即可,然后直接使用
ref
属性来进行引用:那么,集合如何实现注入呢?我们需要在
property
内部进行编写:现在,我们就可以直接以一个数组的方式将属性注入,注意如果是List类型的话,我们也可以使用
array
数组。同样的,如果是一个Map类型,我们也可以使用entry
来注入:我们还可以使用自动装配来实现属性值的注入:
自动装配会根据set方法中需要的类型,自动在容器中查找是否存在对应类型或是对应名称以及对应构造方法的Bean,比如我们上面指定的为
byType
,那么其中的card属性就会被自动注入类型为Card的Bean我们已经了解了如何使用set方法来创建对象,那么能否不使用默认的无参构造方法,而是指定一个有参构造进行对象的创建呢?我们可以指定构造方法:
通过手动指定构造方法参数,我们就可以直接告诉容器使用哪一个构造方法来创建对象。
面向切面AOP
又是一个听起来很高大上的名词,AOP思想实际上就是:在运行时,动态地将代码切入到类的指定方法、指定位置上的编程思想就是面向切面的编程。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使用AOP来帮助我们在方法执行前或执行之后,做一些额外的操作,实际上,就是代理!
通过AOP我们可以在保证原有业务不变的情况下,添加额外的动作,比如我们的某些方法执行完成之后,需要打印日志,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使用AOP来帮助我们完成,它可以批量地为这些方法添加动作。可以说,它相当于将我们原有的方法,在不改变源代码的基础上进行了增强处理。

点击查看源网页
相当于我们的整个业务流程,被直接斩断,并在断掉的位置添加了一个额外的操作,再连接起来,也就是在一个切点位置插入内容。它的原理实际上就是通过动态代理机制实现的,我们在JavaWeb阶段已经给大家讲解过动态代理了。不过Spring底层并不是使用的JDK提供的动态代理,而是使用的第三方库实现,它能够以父类的形式代理,而不是接口。
使用SpringAOP
Spring是支持AOP编程的框架之一(实际上它整合了AspectJ框架的一部分),要使用AOP我们需要先导入一个依赖:
那么,如何使用AOP呢?首先我们要明确,要实现AOP操作,我们需要知道这些内容:
- 需要切入的类,类的哪个方法需要被切入
- 切入之后需要执行什么动作
- 是在方法执行前切入还是在方法执行后切入
- 如何告诉Spring需要进行切入
那么我们依次来看,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找到需要切入的类:
现在我们希望在
test
方法执行前后添加我们的额外执行的内容,接着,我们来看看如何为方法执行前和执行后添加切入动作。比如现在我们想在方法返回之后,再执行我们的动作,首先定义我们要执行的操作:那么,现在如何告诉Spring我们需要在方法执行之前和之后插入其他逻辑呢?首先我们将要进行AOP操作的类注册为Bean:
一个是Student类,还有一个就是包含我们要切入方法的AopTest类,注册为Bean后,他们就交给Spring进行管理,这样Spring才能帮助我们完成AOP操作。
接着,我们需要告诉Spring,我们需要添加切入点,首先将顶部修改为,引入aop相关标签:
通过使用
aop:config
来添加一个新的AOP配置:首先第一行,我们需要告诉Spring,我们要切入的是哪一个类的哪个或是哪些方法:
其中,
expression
属性的execution
填写格式如下:- 修饰符:public、protected、private、包括返回值类型、static等等(使用*代表任意修饰符)
- 包名:如com.test(代表全部,比如com.代表com包下的全部包)
- 类名:使用*也可以代表包下的所有类
- 方法名称:可以使用*代表全部方法
- 方法参数:填写对应的参数即可,比如(String, String),也可以使用*来代表任意一个参数,使用..代表所有参数。
也可以使用其他属性来进行匹配,比如
@annotation
可以用于表示标记了哪些注解的方法被切入。接着,我们需要为此方法添加一个执行前动作和一个执行后动作:
这样,我们就完成了全部的配置,现在来实验一下吧:
我们发现,方法执行前后,分别调用了我们对应的方法。但是仅仅这样还是不能满足一些需求,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需求方法执行的一些参数,比如方法执行之后返回了什么,或是方法开始之前传入了什么参数等等。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为我们切入的方法添加一个参数,通过此参数就可以快速获取切点位置的一些信息:
通过添加JoinPoint作为形参,Spring会自动给我们一个实现类对象,这样我们就能获取方法的一些信息了。
最后我们再来看环绕方法,环绕方法相当于完全代理了此方法,它完全将此方法包含在中间,需要我们手动调用才可以执行此方法,并且我们可以直接获取更多的参数:
注意,如果代理方法存在返回值,那么环绕方法也需要有一个返回值,通过
proceed
方法来执行代理的方法,也可以修改参数之后调用proceed(Object[])
,使用我们给定的参数再去执行:使用接口实现AOP
前面我们介绍了如何使用xml配置一个AOP操作,这节课我们来看看如何使用Advice实现AOP。
它与我们之前学习的动态代理更接近一些,比如在方法开始执行之前或是执行之后会去调用我们实现的接口,首先我们需要将一个类实现Advice接口,只有实现此接口,才可以被通知,比如我们这里使用
MethodBeforeAdvice
表示是一个在方法执行之前的动作:我们发现,方法中包括了很多的参数,其中args代表的是方法执行前得到的实参列表,还有target表示执行此方法的实例对象。运行之后,效果和之前是一样的,但是在这里我们就可以快速获取到更多信息。
除了此接口以外,还有其他的接口,比如
AfterReturningAdvice
就需要实现一个方法执行之后的操作:其实,我们之前学习的操作正好对应了AOP 领域中的特性术语:
- 通知(Advice): AOP 框架中的增强处理,通知描述了切面何时执行以及如何执行增强处理,也就是我们上面编写的方法实现。
- 连接点(join point): 连接点表示应用执行过程中能够插入切面的一个点,这个点可以是方法的调用、异常的抛出,实际上就是我们在方法执行前或是执行后需要做的内容。
- 切点(PointCut): 可以插入增强处理的连接点,可以是方法执行之前也可以方法执行之后,还可以是抛出异常之类的。
- 切面(Aspect): 切面是通知和切点的结合,我们之前在xml中定义的就是切面,包括很多信息。
- 引入(Introduction):引入允许我们向现有的类添加新的方法或者属性。
- 织入(Weaving): 将增强处理添加到目标对象中,并创建一个被增强的对象,我们之前都是在将我们的增强处理添加到目标对象,也就是织入(这名字挺有文艺范的)
使用注解开发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IoC容器和AOP实现,但是我们发现,要使用这些功能,我们就不得不编写大量的配置,这是非常浪费时间和精力的,并且我们还只是演示了几个小的例子,如果是像之前一样去编写一个完整的Web应用程序,那么产生的配置可能会非常多。能否有一种更加高效的方法能够省去配置呢?当然还是注解了。
所以说,第一步先把你的xml配置文件删了吧,现在我们全部使用注解进行开发(哈哈,是不是感觉XML配置白学了)
注解实现配置文件
那么,现在既然不使用XML文件了,那通过注解的方式就只能以实体类的形式进行配置了,我们在要作为配置的类上添加
@Configuration
注解,我们这里创建一个新的类MainConfiguration
:你可以直接把它等价于:
那么我们来看看,如何配置Bean,之前我们是直接在配置文件中编写Bean的一些信息,现在在配置类中,我们只需要编写一个方法,并返回我们要创建的Bean的对象即可,并在其上方添加
@Bean
注解:这样,等价于:
我们还可以继续添加
@Scope
注解来指定作用域,这里我们就用原型模式:采用这种方式,我们就可以更加方便地控制一个Bean对象的创建过程,现在相当于这个对象时由我们创建好了再交给Spring进行后续处理,我们可以在对象创建时做很多额外的操作,包括一些属性值的配置等。
既然现在我们已经创建好了配置类,接着我们就可以在主方法中加载此配置类,并创建一个基于配置类的容器:
在配置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点击IDEA底部的Spring标签,打开后可以对当前向容器中注册的Bean进行集中查看,并且会标注Bean之间的依赖关系,我们可以发现,Bean的默认名称实际上就是首字母小写的方法名称,我们也可以手动指定:
除了像原来一样在配置文件中创建Bean以外,我们还可以直接在类上添加
@Component
注解来将一个类进行注册(现在最常用的方式),不过要实现这样的方式,我们需要添加一个自动扫描,来告诉Spring需要在哪些包中查找我们提供@Component
声明的Bean。只需要在配置类上添加一个
@ComponentScan
注解即可,如果要添加多个包进行扫描,可以使用@ComponentScans
来批量添加。这里我们演示将bean
包下的所有类进行扫描:现在删除类中的Bean定义,我们在Student类的上面添加
@Component
注解,来表示此类型需要作为Bean交给容器进行管理:同样的,在类上也可以直接添加
@Scope
来限定作用域。效果和刚刚实际上是相同的,我们可以来测试一下:
我们可以看到IDEA的Spring板块中也显示了我们刚刚通过直接在类上添加
@Component
声明的Bean。与
@Component
同样效果的还有@Controller
、@Service
和@Repository
,但是现在暂时不提,讲到SpringMVC时再来探讨。现在我们就有两种方式注册一个Bean了,那么如何实现像之前一样的自动注入呢,比如我们将Card也注册为Bean,我们希望Spring自动将其注入到Student的属性中:
因此,我们可以将此类型,也通过这种方式注册为一个Bean:
现在,我们在需要注入的位置,添加一个
@Resource
注解来实现自动装配:这样的好处是,我们完全不需要创建任何的set方法,只需要添加这样的一个注解就可以了,Spring会跟之前配置文件的自动注入一样,在整个容器中进行查找,并将对应的Bean实例对象注入到此属性中,当然,如果还是需要通过set方法来注入,可以将注解添加到方法上:
除了使用
@Resource
以外,我们还可以使用@Autowired
(IDEA不推荐将其使用在字段上,会出现黄标,但是可以放在方法或是构造方法上),它们的效果是一样的,但是它们存在区别,虽然它们都是自动装配:- @Resource默认ByName如果找不到则ByType,可以添加到set方法、字段上。
- @Autowired默认是byType,可以添加在构造方法、set方法、字段、方法参数上。
并且
@Autowired
可以配合@Qualifier
使用,来指定一个名称的Bean进行注入:如果Bean是在配置文件中进行定义的,我们还可以在方法的参数中使用
@Autowired
来进行自动注入:我们还可以通过
@PostConstruct
注解来添加构造后执行的方法,它等价于之前讲解的init-method
:注意它们的顺序:Constructor(构造方法) -> @Autowired(依赖注入) -> @PostConstruct
同样的,如果需要销毁方法,也可以使用
@PreDestroy
注解,这里就不做演示了。这样,两种通过注解进行Bean声明的方式就讲解完毕了,那么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方式去声明呢?
- 如果要注册为Bean的类是由其他框架提供,我们无法修改其源代码,那么我们就使用第一种方式进行配置。
- 如果要注册为Bean的类是我们自己编写的,我们就可以直接在类上添加注解,并在配置中添加扫描。
注解实现AOP操作
了解了如何使用注解注册Bean之后,我们接着来看如何通过注解实现AOP操作,首先我们需要在主类添加
@EnableAspectJAutoProxy
注解,开启AOP注解支持:接着我们只需在定义AOP增强操作的类上添加
@Aspect
注解和@Component
将其注册为Bean即可,就像我们之前在配置文件中也要将其注册为Bean:接着,我们直接在里面编写方法,并将此方法添加到一个切点中,比如我们希望在Student的test方法执行之前执行我们的方法:
只需要添加
@Before
注解即可:同样的,我们可以为其添加
JoinPoint
参数来获取切入点信息:我们也可以使用
@AfterReturning
注解来指定方法返回后的操作:我们还可以指定returning属性,并将其作为方法某个参数的实参。同样的,环绕也可以直接通过注解声明:
其他注解配置
配置文件可能不止一个,我们有可能会根据模块划分,定义多个配置文件,这个时候,可能会出现很多个配置类,如果我们需要
@Import
注解来快速将某个类加入到容器中,比如我们现在创建一个新的配置文件,并将数据库Bean也搬过去:注意另一个配置类并没有添加任何注解,实际上,相当于导入的类被强制注册为了一个Bean,到现在,我们一共了解了三种注册为Bean的方式,利用这种特性,我们还可以将其他的类型也强制注册为Bean:
可以看到,日期直接作为一个Bean放入到IoC容器中了,并且时间永远都是被new的那个时间,也就是同一个对象(因为默认是单例模式)。
通过
@Import
方式最主要为了实现的目标并不是创建Bean,而是为了方便一些框架的Registrar
进行Bean定义,在讲解到Spring原理时,我们再来详细讨论,目前只做了解即可。到这里,关于Spring框架的大致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其余的内容,我们会在后面继续讲解。
深入Mybatis框架
学习了Spring之后,我们已经了解如何将一个类作为Bean交由IoC容器管理,也就是说,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更方便的方式来使用Mybatis框架,我们可以直接把SqlSessionFactory、Mapper交给Spring进行管理,并且可以通过注入的方式快速地使用它们。
因此,我们要学习一下如何将Mybatis与Spring进行整合,那么首先,我们需要在之前知识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学习。
了解数据源
在之前,我们如果需要创建一个JDBC的连接,那么必须使用
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
来创建连接,连接建立后,我们才可以进行数据库操作。而学习了Mybatis之后,我们就不用再去使用
DriverManager
为我们提供连接对象,而是直接使用Mybatis为我们提供的SqlSessionFactory
工具类来获取对应的SqlSession
通过会话对象去操作数据库。那么,它到底是如何封装JDBC的呢?我们可以试着来猜想一下,会不会是Mybatis每次都是帮助我们调用
DriverManager
来实现的数据库连接创建?我们可以看看Mybatis的源码:在通过
SqlSessionFactory
调用openSession
方法之后,它调用了内部的一个私有的方法openSessionFromDataSource
,我们接着来看,这个方法里面定义了什么内容:也就是说,我们的数据源配置信息,存放在了
Transaction
对象中,那么现在我们只需要知道执行器到底是如何执行SQL语句的,我们就知道到底如何创建Connection
对象了,就需要获取数据库的链接信息了,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个DataSource
到底是个什么:我们发现,它是在
javax.sql
定义的一个接口,它包括了两个方法,都是用于获取连接的。因此,现在我们可以断定,并不是通过之前DriverManager
的方法去获取连接了,而是使用DataSource
的实现类来获取的,因此,也就正式引入到我们这一节的话题了:数据库链接的建立和关闭是极其耗费系统资源的操作,通过DriverManager获取的数据库连接,一个数据库连接对象均对应一个物理数据库连接,每次操作都打开一个物理连接,使用完后立即关闭连接,频繁的打开、关闭连接会持续消耗网络资源,造成整个系统性能的低下。
因此,JDBC为我们定义了一个数据源的标准,也就是
DataSource
接口,告诉数据源数据库的连接信息,并将所有的连接全部交给数据源进行集中管理,当需要一个Connection
对象时,可以向数据源申请,数据源会根据内部机制,合理地分配连接对象给我们。一般比较常用的
DataSource
实现,都是采用池化技术,就是在一开始就创建好N个连接,这样之后使用就无需再次进行连接,而是直接使用现成的Connection
对象进行数据库操作。
点击查看源网页
当然,也可以使用传统的即用即连的方式获取
Connection
对象,Mybatis为我们提供了几个默认的数据源实现,我们之前一直在使用的是官方的默认配置,也就是池化数据源:一共三个选项:
- UNPOOLED 不使用连接池的数据源
- POOLED 使用连接池的数据源
- JNDI 使用JNDI实现的数据源
解读Mybatis数据源实现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不使用池化的数据源实现,它叫做
UnpooledDataSource
,我们来看看源码:首先这个类中定义了很多的成员,包括数据库的连接信息、数据库驱动信息、事务相关信息等。
我们接着来看,它是如何实现
DataSource
中提供的接口的:实际上,这两个方法都指向了内部的一个
doGetConnection
方法,那么我们接着来看:首先它将数据库的连接信息也给添加到
Properties
对象中进行存放,并交给下一个doGetConnection
来处理,套娃就完事了呗,接着来看下一层源码:到这里,就返回
Connection
对象了,而此对象正是通过DriverManager
来创建的,因此,非池化的数据源实现依然使用的是传统的连接创建方式,那我们接着来看池化的数据源实现,它是PooledDataSource
类:我们发现,在这里的定义就比非池化的实现复杂得多了,因为它还要考虑并发的问题,并且还要考虑如何合理地存放大量的链接对象,该如何进行合理分配,因此它的玩法非常之高级,但是,再高级的玩法,我们都要拿下。
首先注意,它存放了一个UnpooledDataSource,此对象是在构造时就被创建,其实创建Connection还是依靠数据库驱动创建,我们后面慢慢解析,首先我们来看看它是如何实现接口方法的:
可以看到,它调用了
popConnection()
方法来获取连接对象,然后进行了一个代理,我们可以猜测,有可能整个连接池就是一个类似于栈的集合类型结构实现的。那么我们接着来看看popConnection
方法:经过上面一顿猛如虎的操作之后,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如果最后得到了连接对象(有可能是从空闲列表中得到,有可能是直接创建的新的,还有可能是经过回收策略回收得到的),那么连接(Connection)对象一定会被放在活跃列表中(state.activeConnections)
那么肯定有一个疑问,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获取一个链接会直接进入到活跃列表中,那么,如果一个连接被关闭,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来看看此方法返回之后,会调用
getProxyConnection
来获取一个代理对象,实际上就是PooledConnection
类:它直接代理了构造方法中传入的Connection对象,也是使用JDK的动态代理实现的,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它是如何进行代理的:
那么我们最后再来看看
pushConnection
方法:这样,我们就已经完全了解了Mybatis的池化数据源的执行流程了。只不过,无论Connection管理方式如何变换,无论数据源再高级,我们要知道,它都最终都会使用
DriverManager
来创建连接对象,而最终使用的也是DriverManager
提供的Connection
对象。整合Mybatis框架
通过了解数据源,我们已经清楚,Mybatis实际上是在使用自己编写的数据源(数据源有很多,之后我们再聊其他的)默认使用的是池化的数据源,它预先存储了很多的连接对象。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如何将Mybatis与Spring更好的结合呢,比如我们现在希望将SqlSessionFactory交给IoC容器进行管理,而不是我们自己创建工具类来管理(我们之前一直都在使用工具类管理和创建会话)
首先导入依赖:
在mybatis-spring依赖中,为我们提供了SqlSessionTemplate类,它其实就是官方封装的一个工具类,我们可以将其注册为Bean,这样我们随时都可以向IoC容器索要,而不用自己再去编写一个工具类了,我们可以直接在配置类中创建:
最后成功得到Student实体类,证明
SqlSessionTemplate
成功注册为Bean可以使用了。虽然这样已经很方便了,但是还不够方便,我们依然需要手动去获取Mapper对象,那么能否直接得到对应的Mapper对象呢,我们希望让Spring直接帮助我们管理所有的Mapper,当需要时,可以直接从容器中获取,我们可以直接在配置类上方添加注解:这样,Spring会自动扫描所有的Mapper,并将其实现注册为Bean,那么我们现在就可以直接通过容器获取了:
请一定注意,必须存在
SqlSessionTemplate
或是SqlSessionFactoryBean
的Bean,否则会无法初始化(毕竟要数据库的链接信息)我们接着来看,如果我们希望直接去除Mybatis的配置文件,那么改怎么去实现呢?我们可以使用
SqlSessionFactoryBean
类:首先我们需要创建一个数据源的实现类,因为这是数据库最基本的信息,然后再给到
SqlSessionFactoryBean
实例,这样,我们相当于直接在一开始通过IoC容器配置了SqlSessionFactory
,只需要传入一个DataSource
的实现即可。删除配置文件,重新再来运行,同样可以正常使用Mapper。从这里开始,通过IoC容器,Mybatis已经不再需要使用配置文件了,之后基于Spring的开发将不会再出现Mybatis的配置文件。
使用HikariCP连接池
前面我们提到了数据源还有其他实现,比如C3P0、Druid等,它们都是非常优秀的数据源实现(可以自行了解),不过我们这里要介绍的,是之后在SpringBoot中还会遇到的HikariCP连接池。
HikariCP是由日本程序员开源的一个数据库连接池组件,代码非常轻量,并且速度非常的快。根据官方提供的数据,在酷睿i7开启32个线程32个连接的情况下,进行随机数据库读写操作,HikariCP的速度是现在常用的C3P0数据库连接池的数百倍。在SpringBoot2.0中,官方也是推荐使用HikariCP。

img
首先,我们需要导入依赖:
接着修改一下Bean的定义:
最后我们发现,同样可以得到输出结果,但是出现了一个报错:
此数据源实际上是采用了SLF4J日志框架打印日志信息,但是现在没有任何的日志实现(slf4j只是一个API标准,它规范了多种日志框架的操作,统一使用SLF4J定义的方法来操作不同的日志框架)我们这里就使用JUL作为日志实现,我们需要导入另一个依赖:
注意版本一定要和
slf4j-api
保持一致!这样就能得到我们的日志信息了:
在SpringBoot阶段,我们还会遇到
HikariPool-1 - Starting...
和HikariPool-1 - Start completed.
同款日志信息。当然,Lombok肯定也是支持这个日志框架快速注解的:
Mybatis事务管理
我们前面已经讲解了如何让Mybatis与Spring更好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将对应的Bean类型注册到容器中,就能更加方便的去使用Mapper,那么现在,我们接着来看Spring的事务控制。
在开始之前,我们还是回顾一下事务机制。首先事务遵循一个ACID原则:
- 原子性(Atomicity):事务是一个原子操作,由一系列动作组成。事务的原子性确保动作要么全部完成,要么完全不起作用。
- 一致性(Consistency):一旦事务完成(不管成功还是失败),系统必须确保它所建模的业务处于一致的状态,而不会是部分完成部分失败。在现实中的数据不应该被破坏。
- 隔离性(Isolation):可能有许多事务会同时处理相同的数据,因此每个事务都应该与其他事务隔离开来,防止数据损坏。
- 持久性(Durability):一旦事务完成,无论发生什么系统错误,它的结果都不应该受到影响,这样就能从任何系统崩溃中恢复过来。通常情况下,事务的结果被写到持久化存储器中。
简单来说,事务就是要么完成,要么就啥都别做!并且不同的事务直接相互隔离,互不干扰。
那么我们接着来深入了解一下事务的隔离机制(在之前数据库入门阶段并没有提到)我们说了,事务之间是相互隔离互不干扰的,那么如果出现了下面的情况,会怎么样呢:
当两个事务同时在执行,并且同时在操作同一个数据,这样很容易出现并发相关的问题,比如一个事务先读取了某条数据,而另一个事务此时修改了此数据,当前一个事务紧接着再次读取时,会导致和前一次读取的数据不一致,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数据虚读现象。
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事务之间实际上是存在一些隔离级别的:
- ISOLATION_READ_UNCOMMITTED(读未提交):其他事务会读取当前事务尚未更改的提交(相当于读取的是这个事务暂时缓存的内容,并不是数据库中的内容)
- ISOLATION_READ_COMMITTED(读已提交):其他事务会读取当前事务已经提交的数据(也就是直接读取数据库中已经发生更改的内容)
- ISOLATION_REPEATABLE_READ(可重复读):其他事务会读取当前事务已经提交的数据并且其他事务执行过程中不允许再进行数据修改(注意这里仅仅是不允许修改数据)
- ISOLATION_SERIALIZABLE(串行化):它完全服从ACID原则,一个事务必须等待其他事务结束之后才能开始执行,相当于挨个执行,效率很低
我们依次来看看,不同的隔离级别会导致什么问题。首先是
读未提交
级别,此级别属于最低级别,相当于各个事务共享一个缓存区域,任何事务的操作都在这里进行。那么它会导致以下问题:
技术图片
也就是说,事务A最后得到的实际上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数据(事务B已经回滚了)我们称此数据为”脏数据”,这种现象称为脏读
我们接着来看
读已提交
级别,事务只能读取其他事务已经提交的内容,相当于直接从数据中读取数据,这样就可以避免脏读问题了,但是它还是存在以下问题:
技术图片
这正是我们前面例子中提到的问题,虽然它避免了脏读问题,但是如果事件B修改并提交了数据,那么实际上事务A之前读取到的数据依然不是最新的数据,直接导致两次读取的数据不一致,这种现象称为虚读也可以称为不可重复读
因此,下一个隔离级别
可重复读
就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MySQL的默认隔离级别),它规定在其他事务执行时,不允许修改数据,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可重复读的问题,但是这样就一定安全了吗?这里仅仅是禁止了事务执行过程中的UPDATE操作,但是它并没有禁止INSERT这类操作,因此,如果事务A执行过程中事务B插入了新的数据,那么A这时是毫不知情的,比如:
点击查看源网页
两个人同时报名一个活动,两个报名的事务同时在进行,但是他们一开始读取到的人数都是5,而这时,它们都会认为报名成功后人数应该变成6,而正常情况下应该是7,因此这个时候就发生了数据的幻读现象。
因此,要解决这种问题,只能使用最后一种隔离级别
串行化
来实现了,每个事务不能同时进行,直接避免所有并发问题,简单粗暴,但是效率爆减,并不推荐。最后总结三种情况:
- 脏读:读取到了被回滚的数据,它毫无意义。
- 虚读(不可重复读):由于其他事务更新数据,两次读取的数据不一致。
- 幻读:由于其他事务执行插入删除操作,而又无法感知到表中记录条数发生变化,当下次再读取时会莫名其妙多出或缺失数据,就像产生幻觉一样。
(对于虚读和幻读的区分:虚读是某个数据前后读取不一致,幻读是整个表的记录数量前后读取不一致)
最后这张图,请务必记在你的脑海,记在你的心中,记在你的全世界:

点击查看源网页
Mybatis对于数据库的事务管理,也有着相应的封装。一个事务无非就是创建、提交、回滚、关闭,因此这些操作被Mybatis抽象为一个接口:
对于此接口的实现,MyBatis的事务管理分为两种形式:
- 使用JDBC的事务管理机制:即利用对应数据库的驱动生成的
Connection
对象完成对事务的提交(commit())、回滚(rollback())、关闭(close())等,对应的实现类为JdbcTransaction
- 使用MANAGED的事务管理机制:这种机制MyBatis自身不会去实现事务管理,而是让程序的容器(比如Spring)来实现对事务的管理,对应的实现类为
ManagedTransaction
而我们之前一直使用的其实就是JDBC的事务,相当于直接使用
Connection
对象(之前JavaWeb阶段已经讲解过了)在进行事务操作,并没有额外的管理机制,对应的配置为:那么我们来看看
JdbcTransaction
是不是像我们上面所说的那样管理事务的,直接上源码:相当于
JdbcTransaction
只是为数据库驱动提供的Connection
对象套了层壳,所有的事务操作实际上是直接调用Connection
对象。那么我们接着来看
ManagedTransaction
的源码:我们发现,大体内容和
JdbcTransaction
差不多,但是它并没有实现任何的事务操作。也就是说,它希望将实现交给其他的管理框架来完成,而Spring就为Mybatis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事务管理实现。使用Spring事务管理
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Spring提供的事务管理(Spring事务管理分为编程式事务和声明式事务,但是编程式事务过于复杂并且具有高度耦合性,违背了Spring框架的设计初衷,因此这里只讲解声明式事务)声明式事务是基于AOP实现的。
使用声明式事务非常简单,我们只需要在配置类添加
@EnableTransactionManagement
注解即可,这样就可以开启Spring的事务支持了。接着,我们只需要把一个事务要做的所有事情封装到Service层的一个方法中即可,首先需要在配置文件中注册一个新的Bean,事务需要执行必须有一个事务管理器:接着编写Mapper操作:
这样会向数据库中插入一条新的学生信息,接着,假设我们这里有一个业务需要连续插入两条学生信息,首先编写业务层的接口:
接着,我们再来编写业务层的实现,我们可以直接将其注册为Bean,交给Spring来进行管理,这样就可以自动将Mapper注入到类中了,并且可以支持事务:
我们只需在方法上添加
@Transactional
注解,即可表示此方法执行的是一个事务操作,在调用此方法时,Spring会通过AOP机制为其进行增强,一旦发现异常,事务会自动回滚。最后我们来调用一下此方法:得到的结果是出现错误:
我们发现,整个栈追踪信息中包含了大量aop包下的相关内容,也就印证了,它确实是通过AOP实现的,那么我们接着来看一下,数据库中的数据是否没有发生变化(出现异常回滚了)
结果显而易见,确实被回滚了,数据库中没有任何的内容。
我们接着来研究一下
@Transactional
注解的一些参数:我们来讲解几个比较关键的信息:
- transactionManager:指定事务管理器
- propagation:事务传播规则,一个事务可以包括N个子事务
- isolation:事务隔离级别,不多说了
- timeout:事务超时时间
- readOnly:是否为只读事务,不同的数据库会根据只读属性进行优化,比如MySQL一旦声明事务为只读,那么久不允许增删改操作了。
- rollbackFor和noRollbackFor:发生指定异常时回滚或是不回滚,默认发生任何异常都回滚
除了事务的传播规则,其他的内容其实已经给大家讲解过了,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事务的传播。事务传播一共有七种级别:

这里写图片描述
Spring默认的传播级别是
PROPAGATION_REQUIRED
,那么我们来看看,它是如何传播的,现在我们的Service
类中一共存在两个事务,而一个事务方法包含了另一个事务方法:最后我们得到结果,另一个事务被回滚了,也就是说,相当于另一个事务直接加入到此事务中了,也就是表中所描述的那样。
如果单独执行
test2()
则会开启一个新的事务,而执行test()
则会直接让内部的test2()
加入到当前事务中。现在我们将
test2()
的传播级别设定为SUPPORTS
,那么这时如果单独调用test2()
方法,并不会以事务的方式执行,当发生异常时,虽然依然存在AOP增强,但是不会进行回滚操作,而现在再调用test()
方法,才会以事务的方式执行。我们接着来看
MANDATORY
,它非常严格,如果当前方法并没有在任何事务中进行,会直接出现异常:直接运行
test2()
方法,报错如下:NESTED
级别表示如果存在外层事务,则此方法单独创建一个子事务,回滚只会影响到此子事务,实际上就是利用创建Savepoint,然后回滚到此保存点实现的。NEVER
级别表示此方法不应该加入到任何事务中,其余类型适用于同时操作多数据源情况下的分布式事务管理,这里暂时不做介绍。至此,有关Spring的核心内容就讲解完毕了。
集成JUnit测试
既然使用了Spring,那么怎么集成到JUnit中进行测试呢,首先大家能够想到的肯定是:
直接编写一个测试用例即可,但是这样的话,如果我们有很多个测试用例,那么我们不可能每次测试都去创建ApplicationContext吧?我们可以使用
@Before
添加一个测试前动作来提前配置ApplicationContext,但是这样的话,还是不够简便,能不能有更快速高效的方法呢?Spring为我们提供了一个Test模块,它会自动集成Junit进行测试,我们可以导入一下依赖:
这里导入的是JUnit5和SpringTest模块依赖,然后直接在我们的测试类上添加两个注解就可以搞定:
@ExtendWith
是由JUnit提供的注解,等同于旧版本的@RunWith
注解,然后使用SpringTest模块提供的@ContextConfiguration
注解来表示要加载哪一个配置文件,可以是XML文件也可以是类,我们这里就直接使用类进行加载。配置完成后,我们可以直接使用
@Autowired
来进行依赖注入,并且直接在测试方法中使用注入的Bean,现在就非常方便了。探究Spring原理
注意: 本版块难度很大,作为选学内容。
如果学习Spring基本内容对你来说已经非常困难了,建议跳过此小节,直接进入MVC阶段的学习,此小节会从源码角度解释Spring的整个运行原理,对初学者来说等同于小学跨越到高中,它并不是必学内容,但是对于个人开发能力的提升极为重要(推荐完成整个SSM阶段的学习并且加以实战之后再来看此部分),如果你还是觉得自己能够跟上节奏继续深入钻研底层原理,那么现在就开始吧。
探究IoC原理
首先我们大致了解一下ApplicationContext的加载流程:

img
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过程极为复杂,一句话肯定是无法解释的,所以我们就从
ApplicationContext
说起吧。由于Spring的源码极为复杂,因此我们不可能再像了解其他框架那样直接自底向上逐行干源码了(可以自己点开看看,代码量非常之多),我们可以先从一些最基本的接口定义开始讲起,自顶向下逐步瓦解,那么我们来看看
ApplicationContext
最顶层接口是什么,一直往上,我们会发现有一个AbstractApplicationContext
类,我们直接右键生成一个UML类图查看:
image-20230814162742430
我们发现最顶层实际上是一个BeanFactory接口,那么我们就从这个接口开始研究起。
我们可以看到此接口中定义了很多的行为:
我们发现,其中最眼熟的就是
getBean()
方法了,此方法被重载了很多次,可以接受多种参数,因此,我们可以断定,一个IoC容器最基本的行为在此接口中已经被定义好了,也就是说,所有的BeanFactory实现类都应该具备容器管理Bean的基本能力,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它就是一个Bean工厂,工厂就是用来生产Bean实例对象的。我们可以直接找到此接口的一个抽象实现
AbstractBeanFactory
类,它实现了getBean()
方法:那么我们
doGetBean()
接着来看方法里面干了什么:因为所有的Bean默认都是单例模式,对象只会存在一个,因此它会先调用父类的
getSingleton()
方法来直接获取单例对象,如果有的话,就可以直接拿到Bean的实例。如果没有会进入else代码块,我们接着来看,首先会进行一个判断:这是为了解决循环依赖进行的处理,比如A和B都是以原型模式进行创建,而A中需要注入B,B中需要注入A,这时就会出现A还未创建完成,就需要B,而B这时也没创建完成,因为B需要A,而A等着B,这样就只能无限循环下去了,所以就出现了循环依赖的问题(同理,一个对象,多个对象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在单例模式下,由于每个Bean只会创建一个实例,Spring完全有机会处理好循环依赖的问题,只需要一个正确的赋值操作实现循环即可。那么单例模式下是如何解决循环依赖问题的呢?

img
我们回到
getSingleton()
方法中,单例模式是可以自动解决循环依赖问题的:看起来很复杂,实际上它使用了三层列表的方式来处理循环依赖的问题。包括:
- singletonObjects
- earlySingletonObjects
- singletonFactories
当第一层拿不到时,会接着判断这个Bean是否处于创建状态
isSingletonCurrentlyInCreation()
,它会从一个Set集合中查询,这个集合中存储了已经创建但还未注入属性的实例对象,也就是说处于正在创建状态,如果说发现此Bean处于正在创建状态(一定是因为某个Bean需要注入这个Bean的实例),就可以断定它应该是出现了循环依赖的情况。earlySingletonObjects相当于是专门处理循环依赖的表,一般包含singletonObjects中的全部实例,如果这个里面还是没有,接着往下走,这时会从singletonFactories中获取(所有的Bean初始化完成之后都会被丢进singletonFactories,也就是只创建了,但是还没进行依赖注入的时候)在获取到后,向earlySingletonObjects中丢入此Bean的实例,并将实例从singletonFactories中移除。
我们最后再来梳理一下流程,还是用我们刚才的例子,A依赖于B,B依赖于A:
- 假如A先载入,那么A首先进入了singletonFactories中,注意这时还没进行依赖注入,A中的B还是null
- singletonFactories:A
- earlySingletonObjects:
- singletonObjects:
- 接着肯定是注入A的依赖B了,但是B还没初始化,因此现在先把B给载入了,B构造完成后也进了singletonFactories
- singletonFactories:A,B
- earlySingletonObjects:
- singletonObjects:
- 开始为B注入依赖,发现B依赖于A,这时又得去获取A的实例,根据上面的分析,这时候A还在singletonFactories中,那么它会被丢进earlySingletonObjects,然后从singletonFactories中移除,然后返回A的实例(注意此时A中的B依赖还是null)
- singletonFactories:B
- earlySingletonObjects:A
- singletonObjects:
- 这时B已经完成依赖注入了,因此可以直接丢进singletonObjects中
- singletonFactories:
- earlySingletonObjects:A
- singletonObjects:B
- 然后再将B注入到A中,完成A的依赖注入,A也被丢进singletonObjects中,至此循环依赖完成,A和B完成实例创建
- singletonFactories:
- earlySingletonObjects:
- singletonObjects:A,B
经过整体过程梳理,关于Spring如何解决单例模式的循环依赖理解起来就非常简单了。
现在让我们回到之前的地方,原型模式下如果出现循环依赖会直接抛出异常,如果不存在会接着向下:
也就是说,BeanFactory会先看当前是否存在Bean的定义,如果没有会直接用父BeanFactory各种找。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接口
BeanDefinition
,既然工厂需要生产商品,那么肯定需要拿到商品的原材料以及制作配方,我们的Bean也是这样,Bean工厂需要拿到Bean的信息才可以去生成这个Bean的实例对象,而BeanDefinition
就是用于存放Bean的信息的,所有的Bean信息正是从XML配置文件读取或是注解扫描后得到的。我们接着来看,如果此BeanFactory不存在父BeanFactory或是包含了Bean的定义,那么会接着往下走,这时只能自己创建Bean了,首先会拿到一个
RootBeanDefinition
对象:下面的内容就非常复杂了,但是我们可以知道,它一定是根据对应的类型(单例、原型)进行了对应的处理,最后自行创建一个新的对象返回。一个Bean的加载流程为:
首先拿到
BeanDefinition
定义,选择对应的构造方法,通过反射进行实例化,然后进行属性填充(依赖注入),完成之后再调用初始化方法(init-method),最后如果存在AOP,则会生成一个代理对象,最后返回的才是我们真正得到的Bean对象。最后让我们回到
ApplicationContext
中,实际上,它就是一个强化版的BeanFactory
,在最基本的Bean管理基础上,还添加了:- 国际化(MessageSource)
- 访问资源,如URL和文件(ResourceLoader)
- 载入多个(有继承关系)上下文
- 消息发送、响应机制(ApplicationEventPublisher)
- AOP机制
我们发现,无论是还是的构造方法中都会调用
refresh()
方法来刷新应用程序上下文:此方法在讲解完AOP原理之后,再进行讲解。综上,有关IoC容器的大部分原理就讲解完毕了。
探究AOP原理
前面我们提到了
PostProcessor
,它其实是Spring提供的一种后置处理机制,它可以让我们能够插手Bean、BeanFactory、BeanDefinition的创建过程,相当于进行一个最终的处理,而最后得到的结果(比如Bean实例、Bean定义等)就是经过后置处理器返回的结果,它是整个加载过程的最后一步。而AOP机制正是通过它来实现的,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第一个接口
BeanPostProcessor
,它相当于Bean初始化的一个后置动作,我们可以直接实现此接口:我们发现,此接口中包括两个方法,一个是
postProcessAfterInitialization
用于在Bean初始化之后进行处理,还有一个postProcessBeforeInitialization
用于在Bean初始化之前进行处理,注意这里的初始化不是创建对象,而是调用类的初始化方法,比如:而TestServiceImpl的加载顺序为:
现在我们再来总结一下一个Bean的加载流程:
[Bean定义]首先扫描Bean,加载Bean定义 -> [依赖注入]根据Bean定义通过反射创建Bean实例 -> [依赖注入]进行依赖注入(顺便解决循环依赖问题)-> [初始化Bean]BeanPostProcessor的初始化之前方法 -> [初始化Bean]Bean初始化方法 -> [初始化Bean]BeanPostProcessor的初始化之前后方法 -> [完成]最终得到的Bean加载完成的实例
利用这种机制,理解Aop的实现过程就非常简单了,AOP实际上也是通过这种机制实现的,它的实现类是
AnnotationAwareAspectJAutoProxyCreator
,而它就是在最后对Bean进行了代理,因此最后我们得到的结果实际上就是一个动态代理的对象(有关详细实现过程,这里就不进行列举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深入)那么肯定有人有疑问了,这个类没有被注册啊,那按理说它不应该参与到Bean的初始化流程中的,为什么它直接就被加载了呢?
还记得
@EnableAspectJAutoProxy
吗?我们来看看它是如何定义就知道了:我们发现它使用了
@Import
来注册AspectJAutoProxyRegistrar
,那么这个类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来看:它实现了接口,这个接口也是Spring提供的一种Bean加载机制,它支持直接向容器中添加Bean定义,容器也会加载这个Bean:
- ImportBeanDefinitionRegistrar类只能通过其他类@Import的方式来加载,通常是启动类或配置类。
- 使用@Import,如果括号中的类是ImportBeanDefinitionRegistrar的实现类,则会调用接口中方法(一般用于注册Bean)
- 实现该接口的类拥有注册bean的能力。
我们可以看到此接口提供了一个
BeanDefinitionRegistry
正是用于注册Bean的定义的。因此,当我们打上了
@EnableAspectJAutoProxy
注解之后,首先会通过@Import
加载AspectJAutoProxyRegistrar,然后调用其registerBeanDefinitions
方法,然后使用工具类注册AnnotationAwareAspectJAutoProxyCreator到容器中,这样在每个Bean创建之后,如果需要使用AOP,那么就会通过AOP的后置处理器进行处理,最后返回一个代理对象。我们也可以尝试编写一个自己的ImportBeanDefinitionRegistrar实现,首先编写一个测试Bean:
观察控制台输出,成功加载Bean实例。
与
BeanPostProcessor
差不多的还有BeanFactoryPostProcessor
,它和前者一样,也是用于我们自己处理后置动作的,不过这里是用于处理BeanFactory加载的后置动作,BeanDefinitionRegistryPostProcessor
直接继承自BeanFactoryPostProcessor
,并且还添加了新的动作postProcessBeanDefinitionRegistry
,你可以在这里动态添加Bean定义或是修改已经存在的Bean定义,这里我们就直接演示BeanDefinitionRegistryPostProcessor
的实现:在这里注册Bean定义其实和之前那种方法效果一样。
最后,我们再完善一下Bean加载流程(加粗部分是新增的):
[Bean定义]首先扫描Bean,加载Bean定义 -> [Bean定义]Bean定义和Bean工厂后置处理 -> [依赖注入]根据Bean定义通过反射创建Bean实例 -> [依赖注入]进行依赖注入(顺便解决循环依赖问题)-> [初始化Bean]BeanPostProcessor的初始化之前方法 -> [初始化Bean]Bean初始化方法 -> [初始化Bean]BeanPostProcessor的初始化之前后方法 -> [完成]最终得到的Bean加载完成的实例
最后我们再来研究一下ApplicationContext中的
refresh()
方法:我们可以给这些部分分别打上断点来观察一下此方法的整体加载流程。
Mybatis整合原理
通过之前的了解,我们再来看Mybatis的
@MapperScan
是如何实现的,现在理解起来就非常简单了。我们可以直接打开查看:
我们发现,和Aop一样,它也是通过Registrar机制,通过
@Import
来进行Bean的注册,我们来看看MapperScannerRegistrar
是个什么东西,关键代码如下:虽然很长很多,但是这些代码都是在添加一些Bean定义的属性,而最关键的则是最上方的
MapperScannerConfigurer
,Mybatis将其Bean信息注册到了容器中,那么这个类又是干嘛的呢?它实现了BeanDefinitionRegistryPostProcessor,也就是说它为Bean信息加载提供了后置处理,我们接着来看看它在Bean信息后置处理中做了什么:
开始扫描后,会调用
doScan()
方法,我们接着来看(这是ClassPathMapperScanner
中的扫描方法):通过断点我们发现,最后处理得到的Bean定义发现此Bean是一个MapperFactoryBean,它不同于普通的Bean,FactoryBean相当于为普通的Bean添加了一层外壳,它并不是依靠Spring直接通过反射创建,而是使用接口中的方法:
通过
getObject()
方法,就可以获取到Bean的实例了。注意这里一定要区分FactoryBean和BeanFactory的概念:
- BeanFactory是个Factory,也就是 IOC 容器或对象工厂,所有的 Bean 都是由 BeanFactory( 也就是 IOC 容器 ) 来进行管理。
- FactoryBean是一个能生产或者修饰生成对象的工厂Bean(本质上也是一个Bean),可以在BeanFactory(IOC容器)中被管理,所以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Bean。当使用容器中factory bean的时候,该容器不会返回factory bean本身,而是返回其生成的对象。要想获取FactoryBean的实现类本身,得在getBean(String BeanName)中的BeanName之前加上&,写成getBean(String &BeanName)。
我们也可以自己编写一个实现:
因此,实际上我们的Mapper最终就以FactoryBean的形式,被注册到容器中进行加载了:
这样,整个Mybatis的
@MapperScan
的原理就全部解释完毕了。在了解完了Spring的底层原理之后,我们其实已经完全可以根据这些实现原理来手写一个Spring框架了。
————————————————
版权声明:本文为柏码知识库版权所有,禁止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发布、出售等行为,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原文链接:https://www.itbaima.cn/document/efjw75u8a251qxk5
Loading...